[主持人]:今天行风热线上线的单位是市交通运输局,上线的嘉宾是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吴亚东。
吴局长,上午好,欢迎您走进行风热线栏目。
[吴局长]:主持人好,各位听众上午好。
[主持人]: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大发展、取得阶段性突破的密集收获期。特别是近几年在高铁、机场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和推进成效显著。请您简要介绍下高铁、机场建设的情况?
[吴局长]:“十三五”时期,是我市交通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刷新历史的重要时期。这期间,我市积极向上争取政策,精心编排建设项目,不断扩大有效投资,全市交通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超640亿元,较“十二五”期间(522亿元)增加118亿元,增长23%。
铁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。青盐铁路于2018年底开通运营,实现北向与首都北京直接通达。连淮扬镇铁路连淮段于2019年底开通运营,2020年12月11日全线开通运营,实现南向与省会南京快速通达。连徐高铁于今年2月8日开通运营,实现西向与陆桥沿线城市高速通达。应当说“十三五”时期,连云港高铁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国铁干线运营里程达到330公里,其中高快速铁路240公里,真正阔步迈进了“高铁时代”。此外,城市动车(连云港至连云站)于2019年底开通运营,为全省首条市域(郊)铁路。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行,上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主体建成,徐圩、赣榆临港产业区铁路专用线等加快建设。连云港高铁站及综合客运枢纽一期工程投入使用,赣榆、灌云、灌南、东海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同步建成运营。
机场迈入中型机场行列。白塔埠机场是1984年经国家批准的4D级军民合用机场,目前实现一类口岸开放,已开通至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南京等国内航线35条,日本大阪、静冈以及泰国曼谷国际航线3条。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192.3万人次,较2015年增长了107.2万人次,年均递增22.6%。2020年因疫情和跑道维修停航影响,航班起降架次和吞吐量下降较多。花果山国际机场主体建成,计划2021年正式通航,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基本建成。花果山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。
[主持人]:刚才听了您的介绍,可以说我们高铁、机场在“十三五”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也请您介绍下港口、公路等其他方面的建设情况?
[吴局长]:除了前面介绍的高铁、机场外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们在港口、公路、内河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。
一是枢纽大港建设成效显著。“一体两翼”沿海港区建设发展全面铺开,连云港区30万吨级航道建成,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,盛虹炼化一体化、卫星石化等产业配套码头加快推进,目前已拥有集装箱、铁矿石、粮食、煤炭、液体化工等专业化泊位为代表的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74个,形成码头泊位岸线约20公里,年设计通过能力1.6亿吨。2020年连云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.5亿吨,其中集装箱运量480万标箱。港口转型升级加快推动,主体港区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推进,两翼新建港区吞吐量均突破1500万吨,港产联动集聚效应不断增强。徐圩、赣榆港区后方中化国际、中国铝业、华电等百亿级产业争相签约落户,一批产业配套码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。赣榆港区港口与后方临港产业形成良性互动,赣榆港区吞吐量本地货源占比超过60%。
二是公路通达能力显著提高。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2138公里,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高速公路形成以G15沈海高速、G25长深高速、G30连霍高速为主骨架的“两纵一横”布局,实现了市到县、县到县的高速公路联网畅通。连淮高速公路扩建、连宿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获批,争取2021年开工建设。国省干线公路形成以204、228、310等五条国道和242、267、324等十条省道构成的“六纵七横”布局,通车里程837公里,其中一级公路596公里。农村公路通达10947公里,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。连云区大桅尖路入选2019全国美丽乡村路之一。赣榆区、东海县创建成省级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
三是内河水运优势逐步显现。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1103公里,其中三级航道里程147公里,通航船闸5座。以疏港航道、盐河航道为主的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。灌河航道整治工程基本完成,宿连航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。内河港口12个,生产性泊位67个,综合通过能力1395万吨。海河联运体系不断完善,联合24家企业成立内河港际合作联盟,开通内河航线13条,内河航线基本实现苏鲁豫皖内河港口全覆盖,海河联运量突破1800万吨。
[主持人]:好的,吴局长。刚才听您介绍,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市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,对于“十四五”的交通发展,我们有哪些考虑呢?
[吴局长]:“十四五”期间,交通运输系统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交通强国、交通强省的战略部署,立足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定位,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和陆海联运特色优势,加快构建“面向国际、承东启西、辐射南北、便捷高效”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到2025年,基本建成“东西双向、海陆互换”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,形成“大港口、大通道、大网络、大运输”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。着力推进四个方面重点任务:
一是港口功能提升工程。优化港区功能布局,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,打造集装箱干线港。实施连云港区旗台40万吨级矿石码头、庙岭作业区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等泊位改扩建工程,实现泊位专业化、大型化发展。加快徐圩港区盛虹炼化一体化产业配套码头、中化国际产业配套码头、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工程建设,强化赣榆港区散杂货、液体散货及LNG运输能力,提升支撑服务临港产业发展能力。规划建设宿连航道,实现徐圩港区向西与宿迁、徐州等地区的内河水运联通,提升海河联运体系。
二是铁路网络完善工程。构建市域多层次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,打造“轨道上的连云港”。推进利用陇海铁路、青盐铁路开行市域(郊)列车,促进市区与东海、赣榆、灌云的一体化联动发展。推进服务徐圩、赣榆港区及临港产业区、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、“一带一路”供应链基地等铁路专用线建设,实现沿海港口、产业园区、物流园区等重要交通节点、经济节点与外围骨干铁路网有效衔接,打通铁路集疏运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加快连云港站综合客运枢纽北广场建设,实现城市内外交通一体化“零换乘”。
三公路互联互通工程。围绕港口、产业、城市发展,加快推进公路网络完善覆盖。建设连淮高速扩建工程,提升我市至南京、淮安方向高速公路通行保障能力。建设连宿高速公路,实现徐圩港区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连云港新机场。建设机场大道(233国道),构建市区向南至新机场快速通道。推进北疏港高速公路二期、311国道至徐圩港区和245省道至赣榆港区等疏港公路建设,打通港口集疏运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推进228国道石化基地绕行和改线等建设,提升公路对产业经济支撑服务能力。推进245省道、236省道建设,加快市域县级结点之间互联互通。推进344省道、233国道灌云至灌南段建设,畅通市际联系通道。
四是航空扩容升级工程。围绕打造“一带一路”空中战略支点,加快推进航空运输发展。按照“适度超前”的原则,在新机场一期工程建成运营的同时,加快启动二期扩建工程建设,推进二期航站楼、4E跑道和滑行道、飞行区改造及附属设施等建设,满足空客380等洲际航线机型起降要求,按照4F等级做好用地空间的预控。完善连云区通用机场滨海旅游服务功能,推进东海、灌南县通用机场规划建设,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。
[主持人]:我们了解到,近期国家层面印发了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,港城的战略定位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,也请您介绍下具体的情况?
[吴局长]:是的。今年2月下旬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。根据纲要,“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”中提出建设7条走廊,大陆桥走廊位列其中,其主要路径之一为“连云港经郑州、西安、西宁、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/阿拉山口”。同时连云港港也被列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,并正式确定为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;在全国沿海40万吨矿石码头规划布局中,连云港区的旗台作业区矿石码头也获批纳入布局。
[主持人]:谢谢吴局长!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建设任务的开局之年,对于如何做好21年“十四五”的开局起步,交通方面有哪些重点工程和任务?
[吴局长]: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也是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起始之年,交通系统将以打造“东西双向、海陆互换”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为总目标,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。
2021年,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总投资110亿元,重点推进49个项目。铁路方面,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,市开发区专用线开工建设,徐圩新区专用线推进徐圩站改扩建及综合作业场施工,赣榆港区专用线一期工程加快路基、站场和装卸区建设。加快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,东海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,连云港站推进征地拆迁和前期工作。港口方面,加快徐圩港区30万吨级航道及延伸段疏浚施工,推进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完工。推进40万吨矿石码头、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前期工作。确保盛虹炼化一体化配套港储项目码头工程建成投用,中化国际产业配套码头开工建设。赣榆港区防波堤、散货泊位等工程加快建设。灌河港区建设全面加快。公路方面,新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建成通车。连淮高速扩建、连宿高速年内力争开工建设。完成228国道石化基地绕行建设。402省道赣榆段开工建设。推进311国道连云港东段、228国道灌云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。机场方面,确保花果山国际机场建成投入运营,启动机场二期扩建前期工作。加快推进东海县、灌南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等。
[主持人]:感谢吴局长对交通“十四五”规划的详细讲解,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了“十四五”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、举措、重点任务,我们相信在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引领下,港城交通必将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。同时也谢谢吴局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行风热线栏目。
[吴局长]:再见。